最浪漫的二十四节气中,为什么唯有清明是节假日?它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?

频道:行业资讯 日期: 浏览:860

  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…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二十四节气,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,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  中国人的浪漫,最美不过二十四节气,但为什么唯有清明,既是节气,又是节日。而且与春节、端午、中秋并列,成为中国四大传统的法定节日之一呢?

最浪漫的二十四节气中,为什么唯有清明是节假日?它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?

  清明,冷暖在心。

  作为节气,恰逢仲暮春之交,气象里白昼渐长、春雨催发、阳气回升,季节里梨花风起、新燕归来、柳条抽枝,大地万物复苏,一派生机盎然。

  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”。此时此刻,人们相约踏青,植树插柳、荡秋千、放风筝,亲近自然,吐故纳新,眺望的是充满希望的远方。

  此时的清明,是暖。

  作为节日,人们冒着绵绵细雨,穿越山间一条条隐蔽小径,扫墓祭祖,给祖坟添件寒衣,愿先人在那边过得安好。

  “南北山头多墓田,清明祭扫各纷然”。此时此刻,慎终追远,饮水思源,回眸的是血脉承续的足迹。

  此时的清明,是忆。

最浪漫的二十四节气中,为什么唯有清明是节假日?它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?

  可以说,清明,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,独一无二、重若千钧。但为什么欢乐的踏青与肃穆的祭祖,两种画风完全不同的习俗,会同时出现清明节?这一切,都要从被清明节收编的寒食节与上巳节说起。

  最初清明节,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时间坐标,其存在感远不如寒食节。相传春秋时期,晋文公重耳为寻恩人介子推而放火烧山,结果介子推宁死不肯受赏,临死前还为重耳留下了劝他勤政,清明复清明的血书。重耳为此大受震撼,将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,并立下了禁火与吃冷食的习俗。

最浪漫的二十四节气中,为什么唯有清明是节假日?它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?

  《后汉书》曾记载,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,最长的105天,最短的也要一个月,但由于常吃生食不利于健康,寒食节也就逐渐开始缩短。而清明祭祖的习俗,是源于东汉末年家族墓葬的出现,并开始盛行的。到了南北朝时期,社会大动荡,大门大户为了提高家族的凝聚力,开始把清明节扫墓祭祖作为连接亲缘纽带的一种仪式。除了禁火、吃冷食与祭祖扫墓以外,在魏晋时期还有一项重要的清明习俗被解锁,就是上巳节的踏青。

  据史书记载,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,百姓会用去河边洗澡的方式来贴近大自然,并祈福消灾,而很多文人墨客又喜欢在这一天把酒杯放入溪水中,让美酒顺流而下,酒杯漂到谁的面前,谁就把酒一饮而尽,这就是典故曲水流觞的来历。

  一代书圣王羲之就是在公元353年上巳节这天,与友人齐聚兰亭,写下了旷世奇作,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《兰亭集序》。

最浪漫的二十四节气中,为什么唯有清明是节假日?它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?

  到了唐朝,人们发现,不管是祭祖还是踏青,反正都是需要去郊外,因此上巳节踏青的习俗就逐渐被融合在清明节当中。不过此时的寒食节与清明节还是相对独立,唐朝时期还特意为这两个节日设定了三到五天的法定节假日,到了宋朝时期,这一假期被扩充到了七天。元朝时期,前后只相差一天的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,统称为清明节。

  此后,融合了三种节日的清明节也就被赋予了踏青赏春、纪念故人和华夏文明春祭大典三层意思。我们可以把这三层意思总结为一句话:上有天,下有地,中间有清明。

0 留言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验证码